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西班牙人認為歷史上最重要,也最不可以割捨的城市,不是馬德里而是古都-托雷多

                                         西班牙雙城記之二 - 托雷多Toledo                         


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人性的枷鎖』一書中提到這幅畫 (View of Toledo),他說『畫中的托雷多是一座心靈之城 』這幅畫是由 El Greco艾爾葛雷科係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師,因其希臘裔血統,他常被人們稱為艾爾·葛雷柯


托雷多Toledo 是歐洲歷史名城,2300年前(192BC)被羅馬人占領。公元527年被西哥德人統治並在此定都。公元711年又被摩爾人攻陷。1085年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收復該城後,成為王國首府和全國宗教中心。1561年腓力二世遷都馬德里後,托雷多從此走入衰落,但遷都之舉令托雷多的城市風貌得以保存,靜止在中世紀的古樸裡。




當時宏圖霸業已化為羊皮上的墨跡,夜空的星辰,頌詩的回聲,而留在人間的托雷多城堡被譽為神聖的城堡,位於托雷多最高處的大型四邊形石砌堡壘,它不僅是一座城堡而且更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標,幫世人來緬懷托雷多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Alcázar 城堡反映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世豐碑,亦替昔日羅馬帝國遼闊的版圖作了註記。Alcázar 阿拉伯語意思是城堡的意思。

我來托雷多其實是為了西班牙最偉大作家寫了唐吉軻德傳『 Don Quixote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而來,我和拍照前遊客不知他是誰,我介紹過他後,遊客大家蜂擁而來和作家拍照打卡留念, 雕像非 1:1 尺寸約2 米高挺拔威武        

在900年代,穆斯林西班牙的首府科爾多瓦在整個城市鋪設了道路,醫院和路燈。當時,基督教歐洲最大的圖書館只有600本書,而科爾多瓦的書法家每年出版6000本書。這個社會是歐洲和非洲文化的和平混合體,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並肩和睦相處。


                                

      克勞迪奧·莫亞諾銅像紀念碑坐落於查理五世廣場在(Atocha 車站對面-19世紀的政治家

Toledo 在歷史上定位和中國古都長安相似,曾經的榮光歲月似乎不再輝煌,但你踏入這古都時,很難不被所見之景象所震撼,想像在中國明朝時代,也是莎氏比亞出生那時,托雷多已經歷過幾百年的王朝興迭,但你見到這城市其古建築群保存完好,包括哥德式、摩爾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 Art Nouveau 各類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宮、城牆、博物館等古建築達70多處。


從馬德里Atocha 阿托洽 搭Renfe 高鐵來Toledo 僅34分鐘,下車第一映入眼簾的是托雷多車站大廳,建於1919年並於2005年修復,為新以其美麗的 Neo-Mudejar(新穆德哈爾)建築風格而聞名。該火車站由Narciso Clavería y de Palacios 設計,融合了摩爾文化和歐洲的審美元素,自建成以來一直是國家遺產之建築,並於1991年被列入西班牙國家文物古蹟 ,像極了幾天前我才去過的葡萄牙古城波多Porto 的聖本篤車站 Sao Bento,都以複雜的藍白彩釉中瓷磚、彩色玻璃窗stained glass、精美的木雕,馬賽克拼貼 Mosaic Puzzle 和Cast iron 生鐵鍛造等繁複手工打造出來的極緻工藝的車站,倒不如說這是最美的美術館,許許多多旅客蜂擁而來拍照打卡,謮謮稱其,讚歎之聲不絕於耳。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遺產城市,歷史上的穆斯林統治時期。托雷多經歷了許多藝術大發展時期,許多藝術風格在建築景觀以及各歷史遺蹟構圖方面獲得體現。建造於1514-1544年間的聖十字醫院是西班牙最早的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之一:其圓形屋頂和內部結構從哥德式藝術中借鑑而來。其結構外形體現了穆德哈爾式(新摩爾式)建築風格,其門廊則是華麗裝飾藝術初期的典範。

它居高臨下形勢險要,但景色極美,整座古城建在一座山坡上,城內那密如蛛網的中世紀街頭巷偉高低起伏,古老的城堡、教堂、塔樓,以及層層疊疊的老房子從遠處眺望阿爾卡山城堡美得像一幅畫,卻細訴著西班牙兩千多年的滄桑歷史。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蘇萊曼尼清真寺,真正有底蘊的清真寺和伊斯坦堡


初遊伊斯坦堡,自然要打卡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這兩個離得很近又名氣最響亮的兩個景點,從山下到山上,人是四面八方湧入包括信徒和觀光客,真的多到爆。但我住在的酒店300公尺外就是-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樸實無華的極簡韻致更勝藍色清真寺和索非亞大教堂。所以先去這清真寺看看。

它的建築筆直而高大,每個角落都隱藏著廣場,它就像一個通往過去的傳說中的大門。 面朝伊斯坦堡大學雄偉的歷史大門,蘇丹貝亞澤特二世陵墓和貝亞澤特清真寺就在您的右側, 廣場上古梧桐樹下,伊斯蘭教的納希德聖歌,在無配樂的人聲吟唱下,和神聖的詠嘆調唱腔,迴盪在空中聲音悠揚清澈,讓人心中頓時沉澱下來。傳達出一種純淨優美的宗教體驗。 在寺內四處遊蕩的貓群,透露出一種慵懶的安詳,無視於身邊來往的一眾信徒,標誌著今天心靈洗滌之旅之ㄧ的開始。





蘇萊尼曼地區由蘇萊曼尼耶大帝(1520-66 年)建立而他是在位時間是所有奧斯曼蘇丹中最長的。 該地區擁有伊斯坦堡最美麗的景色之一,俯瞰著金角灣,得名於伊斯坦堡的清真寺建築群。 沿著斜坡走下金角灣,蘇萊曼尼耶區的小巷裡遍布著銅匠商店、玻璃器皿、瓷器和紡織品經銷商以及文具店,這裡就好像是早期台灣許多城市五顏六色百貨雜陳的夜市,讓我感覺有點熟悉的味道。                               

蘇萊曼尼耶清 真寺坐落於山頂上,俯瞰金角灣,四角有4座宣禮塔,這清真寺由蘇萊曼尼大帝下令建造,帝國建築師米瑪·希南設計,當時阿拉伯世界裡最好的石匠、陶瓷技師等紛紛加入工程中,整座清真寺美輪美奐,堪稱奧斯曼帝國時期最偉大的藝術作品。

除了清真寺外,附近還有包括學校、醫院、浴室等,非常之壯闊。這座清真寺也是蘇萊曼一世和他的妻子哈蕾姆·蘇萊曼(Hurrem Sultan)的陵墓所在地。我最喜歡的一處就是這裡,沒有如潮水湧來的觀光客,在有點紛亂,且人潮洶湧的伊斯坦堡街頭,卻顯得如此寧靜安詳的氛圍。從一個小門走出去便是另一個世界,門口為著一群一群的警察,因爲今天有抗議的遊行活動,所以有些街區封鎖,交通工具停駛,所有街道滿是行人,有點搞笑以為土耳其人這麼愛逛街,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是我的第一個拜訪的清真寺,讓我沉浸在莊嚴肅穆的伊斯蘭教文化中,那一群不時悄悄靠近我的貓們,都迅速散去都不會隨我們離開這沒有阻攔的清真寺。

蘇萊曼清真寺是 16 世紀奧斯曼建築最重要的典範之一,於 1550 年動工,包括三年的地基建設在內,僅用了七年時間就完工了。蘇萊曼清真寺建築群的建築材料,包括金庫、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共浴室、施食處和商店,都是從帝國各地帶來的。 支撐中央圓頂的橋墩之一來自巴勒貝克遺址,另一個來自亞歷山大,另外兩個來自伊斯坦布爾的拜占庭遺址。白色大理石來自馬爾馬拉海,綠色大理石來自沙地阿拉伯。

                    遠眺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 可惜今天只對信徒開放

往第二個要去的清真寺 Blue Mosque 出發前才知道今天休館,只接受信徒,不對外開放。
  


             

                                                 聖索菲亞大教堂

附近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在施工中,所以遊客多到看不到盡頭,如沒有安排一天時間,不可能仔細看完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外觀的建築結構來看,這融合了拜占庭帝國和鄂圖曼風格,展現了其獨特的美學魅力。其最令人矚目的特色是其巨大的圓頂屋頂,向空中延伸約 180 英尺!這是當時建築界的一項技術壯舉,展現了拜占庭建築的工程技術和創新。


      



我想我一定會再來一次伊斯坦堡,多留幾天要看完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這次來過後才改變我對伊斯蘭教文化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覺得土耳其並不像許多 youtuber 的負面報導,我覺得很安全,大部分也許語言不通,但都很善良熱情,還是有很多人會英語,給我很多的建議。有個人甚至跟我說你不要去博斯普魯斯海灣邊的Fish Sandwich 吃,遠不如你們台灣的三明治好吃,顯然他來過台灣,後來我真的去驗證過,他所言不虛,他們的 Fish sandwich 真的很普通,甚至還有點魚腥味 fishy。

我開始有點喜歡這個城市,老城區雖然有點人多,車多,且路不平,但總還能嗅到一點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往日餘暉的影子,不過下次來之前先鍛鍊一下,才能適應徒步在高低起伏的石頭路街道的考驗,但是我會來這點很確定,至少我覺得從外觀上,我會更愛藍色清真寺。還有土耳其美食也讓我驚艷,絕不是只有印象中的沙威瑪而已。



        

                        博斯普魯斯海邊一排賣Fish Sandwich 的店,但不怎麼好吃,檸檬汁勉強